近期,廣西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太阳鄧羽松副教授受邀參加技術培訓與指導工作,并于6月14日-16日在廣西河池市開展試點培訓。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距上一次普查已經時隔40餘年。近年來,我國農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猛發展改變了土壤資源利用方式、規模和強度,土壤數量、質量及生态功能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于長期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土壤養分流失,地力發生了明顯變化,基礎地力對産量貢獻率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風險和重金屬污染風險增加,土壤生物多樣性、土壤多功能性及固碳減排等生态服務功能也有下降趨勢。相關問題已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但缺乏更全面、更完善的土壤數據。“三普”的推進,可實現對土壤資源數量、質量和健康變化狀況的全面了解和實時把控,總結土壤資源管理和利用的成功經驗,打造全國“數字土壤”一張圖的土壤數據庫,提出面向綠色發展的國家層面土壤質量和健康問題的系統解決方案。
據悉,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總共曆時4年,2022年主要開展試點,2023-2024年全面鋪開普查,2025年完成全部普查任務。總體思路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耕地保護建設和生态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主要的目的和要求在于實現對全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的“全面體檢”,摸清我國土壤數量和質量安全的家底和基線,夯實國家可持續發展根基,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為守住耕地紅線确保國家糧食安全、保護環境促進生态文明建設策略奠定基礎,對優化農業生産布局、助力鄉村振興,推進新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及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鄧羽松老師作為特邀技術專家,具備充分的土壤學相關基礎知識儲備以及豐富的野外實踐經驗,在河池市召開的培訓會上,講授了土壤形成與發育過程、土壤基本組成與性質、土壤分類與分布、廣西主要土壤類型以及後期土壤普查過程中、野外勘測過程中涉及的評價單元選取、耕地采樣、土壤剖面觀測及診斷方式。外業調查與采樣現場實操培訓主要包括土壤調查樣點設計、樣品采集以及剖面測量等具體的采樣流程和技術要點。鄧羽松老師将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相結合,為廣西普查試點工作的專業化、标準化、規範化提供技術支持,同時擴大了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在相關領域開展科技服務的影響力。

土壤學基本知識及采樣技術培訓

野外土壤剖面現場觀測與采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