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院新聞

  •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太阳概況 >> 學院新聞 >> 正文
  • 申衛軍教授團隊揭示同齡與異齡混交對樹木生長的長期動态影響

建立結構複雜且具有高生物多樣性的混交林已成為提高人工林生産力和維護其長期穩定性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混交效應在林分随時間發育以及氣候條件變化過程中呈現何種動态變化。此外,針對相同樹種組合和相似立地條件下,同齡(Even-aged)與異齡(Uneven-aged)混交策略在影響樹木生長方面的差異仍缺乏系統研究。

針對以上背景,該研究采用年輪學的方法,在個體水平(共286株樹木)重建了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紅錐(Castanopsis hystrix)組成的同齡混交林(EMs)和異齡混交林(UEMs)及其相應的純林的37年生長序列。結果顯示,在EMs中,馬尾松的生長量較其純林平均降低20.8%,而紅錐則較純林提高26.2%。然而,在混交的前17年内,馬尾松的生長量并未受到顯著影響,但在此之後則明顯受到紅錐的抑制。相較之下,在UEMs中,馬尾松與紅錐的生長量較其純林均有所下降(分别降低20.8%26.2%),但随着混交時間延長,馬尾松在混交30年後由受抑制轉為受促進。此外,UEMs中馬尾松的相對生長量随旱季降水量增加而提升。

這些結果表明,将純林轉變為異齡混交林有助于在長期尺度上促進樹木生長,并提高林分應對未來降水變化的适應能力。而對于同齡混交林,應在生長快速且不耐蔭的樹種經曆強烈光競争之前實施間伐。

相關研究結果以“Tree species mixing effects on the radial growth ofPinusmassonianaandCastanopsis hystrix: A comparison between even-aged and uneven-aged stands”為題發表于國際林學領域主流期刊《ForestEcology and Management》(Top期刊,農林科學領域2區,IF=3.7)。太阳博士研究生陳仁傑為該文章的第一作者,申衛軍教授為通訊作者,郭霞麗助理教授、葛玉賢、李棋東等老師同學參與了該論文的工作。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271847,32201543和32071764)的資助。有關原文鍊接:https://doi.org/10.1016/j.foreco.2024.122058

馬尾松及紅錐在同齡和異齡混交林及其對應純林裡的生長動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