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是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環境關系十分密切,是較好的環境質量監測指示生物。雀形目鳥類在鳥綱中類群最為豐富,野外種群數量多,樣本易于采集。 雀形目留鳥的活動範圍小且相對穩定,不僅能反映當地的環境污染狀況,還可以揭示當地的環境變化對人類健康産生的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生态毒理學家推薦使用雀形目留鳥監測當地環境重金屬污染。
灰眶雀鹛( Alcippe morrisonia) 是廣泛居留于中國西南和亞洲南部森林中的雀形目鳥類,以多種昆蟲為食,數量豐富,易于研究和采集。灰眶雀鹛是觀鳥愛好者最熟悉的森林鳥類之一,在鳥類混合群(鳥浪)中常被視為“核心種”,經常帶領混合群中的鳥類進行覓食和警戒,因此研究重金屬污染對灰眶雀鹛的影響可能對了解森林鳥類群落的維持具有重要意義。廣西大新鉛鋅礦始建于1954年,于2001年關閉,在40餘年的開采過程中,沒有處理好排污措施,大量廢水、廢渣進入了三合村灌溉水區,造成大面積耕作區污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這樣的污染是否對鳥類有所影響還研究較少。
研究結果發現:1)礦區灰眶雀鹛羽毛中的Cd、Pb、As濃度顯著高于非礦區,而Cu和Zn的濃度在兩個研究地點沒有差異性,這可能是因為Cu和Zn是生物體的必需元素;2)與亞熱帶森林中其他雀形目鳥類相比,灰眶雀鹛是重金屬污染的良好指示物種;3)使用灰眶雀鹛尾羽監測重金屬污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生活在礦區的灰眶雀鹛已經受到較為嚴重的重金屬污染,這種污染程度是否對其行為産生影響并進而影響其領導能力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相關研究成果以“Multiple trace elements exposure of Grey-cheeked Fulvettas Alcippe morrisonia, a nuclear member in bird mixed-species flocks, and implications for bioindicator”為題于今年9月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環境科學與生态學2區TOP期刊,IF=7.13)上。博士生劉士龍為第一作者,蔣愛伍副教授為該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Wambura M. Mtemi、碩士生周天龍和本科生潘金城參加了部分研究工作。該項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70370)和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18GXNSFDA281016)資助。
論文鍊接: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147651322009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