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居住在城市中。據統計,20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63.89%。在持續的城市化進程中,兒童戶外活動的空間和時間不斷減少,他們與自然的隔閡也逐漸加深。環境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的自然經曆不僅影響其個人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其對自然的态度和保護意識,并且這種影響可能持續終身。因而,在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時,理解兒童的自然經曆與環境态度之間的關系,将有助于培養對環境負責的公民,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并最終從根本上解決物種生存的危機。
南甯市是我國華南地區的重要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底,南甯市常駐城鎮人口為241.47萬人,市區面積865公頃。與2014年相比,南甯市城鎮人口增長19.3%,建成區面積增長了2.9%,因此南甯可以作為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兒童環境态度的樣闆。基于此,太阳蔣愛伍副教授研究團隊于2021年5月對南甯市六所小學4-5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理解他們日常自然接觸的頻率,對不同城市野生動物的了解程度、喜愛程度和保護意願。
研究結果表明:1)城市小學生每周戶外活動的平均時長(直接自然接觸)為5.43個小時,大多數(84.3%)小學生表示自己時常觀看自然類節目或閱讀自然類書籍(間接自然接觸)。雖然女孩更喜歡參加戶外活動,但與男孩的差異并不顯著。間接的自然接觸在不同性别之間也較為相似。
2)雖然對不同的城市野生動物,小學生的保護意願有所差異,但普遍來說,他們對物種的保護意願與其接觸自然的頻率(直接和間接),對物種的了解程度和喜愛程度呈正相關。而且,女孩顯示對更強的對野生動物保護意願。
3)在所選擇的南甯市有分布的24種野生動物中,城市兒童對顔值較高的小白鹭、普通翠鳥和赤腹松鼠最為熟悉,也最願意進行保護。對鳳頭鷹、領角鸮、柑橘鳳蝶、烏鸫、菜粉蝶、黑水雞、中華大刀螳、變色樹蜥、斑腿樹蛙、南草蜥、普通鼩鼱、竹節蟲、褐家鼠、灰鼠蛇、棕果蝠和糞金龜等中等程度熟悉和進行保護。對顔值相對不高的黑眶蟾蜍、紅腳綠金龜、白額高腳蛛和斑絡新婦不太熟悉,也不願進行保護。眼鏡蛇唯一一種小學生非常熟悉,但不願意進行保護的城市野生動物。也說明野生動物能否得到更多的保護不僅取決于公衆對它的了解,也與它的顔值密切有關。
本研究為環境教育的開展和培養兒童積極的環境态度提出以下建議:1)城市規劃相關政策應緻力于創造自然豐富的城市,為兒童戶外活動提供場所,培養他們與自然的聯系;2)環境教育應與自然實踐結合,讓兒童通過多種途徑學習認識野生動物相關知識,培養他們對物種的喜愛。讓兒童到自然中去,讓他們通過自然體驗去深刻地認識自然的價值和重要性,這樣才更有可能培養對自然環境負責的公民,長期支持物種的保護。3)鑒于有些物種,如黑眶蟾蜍等在城市生态系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卻很少得到關注,建議今後在環境教育中重點普及這些物種的知識。
本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70370)資助。在問卷調查過程中,先後得到了南甯市君武小學、銀杉路小學、雲景路小學、星湖小學、桂雅路小學和華西路小學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緻以誠摯的謝意。
文章于今年8月發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雜志上。第一作者為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碩士研究生徐佳蘋同學,通訊作者為蔣愛伍副教授。
論文鍊接: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2.e0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