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捕食是指卵和雛鳥在巢中被其他動物捕食的現象,是導緻鳥類繁殖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對鳥類繁殖成功率、種群增長率及種群數量等有重要的影響。位于我國中越邊境的桂西南喀斯特地區,鳥類區系組成獨特,至少有7種全球性易危鳥類分布于該區域,這裡也是弄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的模式标本産地。熱帶地區的鳥類巢捕食比例一般較高,一些鳥類如弄崗穗鹛可以達到75%,主要天敵包括大型無脊椎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等。
太阳動物行為生态與保護生物學研究團隊針對鳥類攝影和交通噪音這兩個環境變化因素,開展北熱帶森林鳥類巢捕食對環境變化的行為響應研究。研究發現有人拍攝的鳥巢在孵化期(2.4%,n=83)和雛鳥期(11.1%, n=81)的巢捕食風險均顯著低于沒有攝影師拍攝的巢(孵化期: 43.3% (n=194);雛鳥期: 34.5% (n=110))。也就是說攝影師的出現反而降低了目标鳥種的巢捕食風險,從而增加該種鳥類成功繁殖的機會。這可能與人類的活動頻繁,從而減少了在鳥巢附近活動的天敵有關。也可能是因為鳥類攝影增加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促使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保護被攝影的鳥巢上,并進而減少攝影巢被天敵捕食的風險。
交通噪音也可能會導緻雛鳥面臨新的捕食壓力,因為在嘈雜的環境中,雛鳥會提高乞食叫聲的音量,這可能會為通過聲音定位的巢捕食者提供更多的線索。紅耳鹎(Pycnonotus jocosus)是廣西南部常見的鳥類之一,許多種類在高速公路附近營巢,交通噪音是否可能會使紅耳鹎雛鳥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威脅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科學問題。通過人工巢(放置用橡皮泥做的假紅耳鹎卵)和播放雛鳥乞食叫聲以及混合高速公路交通噪音,研究結果發現1) 紅耳鹎的主要捕食者有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2) 與對照組相比,增加乞食叫聲的音量會迅速吸引捕食者,但在混合交通噪音後,則對鼠類等小型哺乳動物有較好的驅避作用,這類似于“稻草人”效應(“Scarecrow” effect),從而導緻巢捕食顯著降低。
相關研究成果分别以“Does bird photography affect nest predation and feeding frequency?”和“Investigating how different classes of nest predators respond to the playback of the begging calls of nestling birds”為題于今年5月和6月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Avian Research》上(生物二區,IF=2.04)上。博士生譚筱彩、劉士龍分别為第一作者,蔣愛伍副教授為該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該項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70370)資助。
論文鍊接分别為: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53716622000329和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20537166220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