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結構已經成為分析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統的關鍵因子。在所有結構指标中,樹木個體在水平面上的分布即分布格局研究有着很長曆史且廣泛受到高度關注。自從20世紀70年代連續變差函數首次引入生态學/林學後,多種功能相近的函數或統計方法被廣泛用于探索分布格局随觀察尺度的變化,并推測分布格局背後的生态學過程。它們所用數據類型獲取難度大,成本高,也很難解決一些林業生産實踐問題。直到1998年,惠剛盈博士等人提出的角尺度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鄰體分布的不足。近期,他們發現随機體占據天然林樹種組成、林分結構和林木競争狀态的穩定株數比例,并提出了森林“随機體-穩定性假說”(Random Framework-Stability Hypothesis )。該假說基于小面積(≤ 1 ha)的非喀斯特森林,不涉及生境異質性,穩定結構體的形成更可能體現的是相鄰木的交互作用。在異質性強烈的區域(如,喀斯特),生境也深刻影響樹木種類/組成、大小和分布格局及其動态,但它是否改變随機體的比例和分布尚未清楚。
李遠發研究團隊在中國西南地區南盤江流域的栎類老齡林中建立1塊2.2 ha的标準樣地,将立地劃分為土壤和岩石,并分析兩種立地上不同徑階樹木群體以及每種立地上兩種生活型樹木的随機體分布特征,發現喀斯特森林的随機體比例幾乎不受樹木大小影響,但深受生境異質性和生活型改變。聚集體和均勻體的比例改變了分布格局,生境異質性還促進聚集分布的形成。
該研究結果論文題目為Habitat Heterogeneity in Karst Environments Influences the Propor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andom Framework,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Q1, IF = 6.9, top)上,李遠發副教授為論文第一和通訊作者。本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32060340和來賓金秀大瑤山森林生态系統廣西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研能力建設項目(任務書編号:桂科22-035-130-01)支持。
原文鍊接: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2.109387
圖1:喀斯特老齡林中不同結構體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