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旅遊是指利用望遠鏡、照相機等光學工具,觀察自然狀态下野生鳥類的活動。利用當地社區豐富的鳥類資源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觀鳥者。因其經濟和生态效益,觀鳥旅遊為當地鄉村振興拓展出一條生态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在過去的二十年裡,觀鳥活動越來越受歡迎,但迄今為止,有關觀鳥旅遊對我國山區經濟和鳥類保護影響的研究仍然有限。為更好地理解觀鳥經濟作為實現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太阳動物行為生态與保護生物學研究蔣愛伍團隊以廣西弄崗觀鳥旅遊項目為例,分别對當地居民(197個當地家庭)和觀鳥者(201人)進行結構化問卷調查,探讨該活動對當地生計和北熱帶森林鳥類保護的影響。研究發現:觀鳥旅遊的開展為山區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并多樣化當地居民的生計。與此同時,觀鳥旅遊能顯著提高山區居民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願。研究結果也發現社區參與、政府支持和保護區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對項目成功實施至關重要。如果該實施得當,觀鳥旅遊項目具有支持山區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觀鳥活動使觀鳥者更加頻繁廣泛地與野生鳥類互動,這可能加大人類活動對鳥類栖息地和活動的幹擾,進而影響鳥類繁殖和保護。該團隊的另外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來弄崗的觀鳥者以中年男性為主,經濟收入以及文化程度較高;在觀鳥時,絕大多數的觀鳥者(96%)會對鳥類進行拍攝,45.3%的受訪者更喜歡定點攝影(即鳥塘攝影);觀鳥者偏好拍攝一些分布範圍較窄、遇見率較低或羽毛顔色較多的鳥類;大多數觀鳥者對鳥類有強烈的保護意識,但對傷害鳥類的行為的認識水平一般。研究表明了鳥塘攝影已經成為當地觀鳥的主要形式。此外,平衡鳥類攝影師偏好與保護獨特物種之間的關系,需要了解珍稀物種和人類觀賞野生動物的價值。
相關研究成果分别以“Avitourism as an aspect of sustainable mountai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from Southern China”和“Demographics, behaviours, and preferences of birdwatch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avitourism and avian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of birding in Nonggang, Southern China”為題于今年1月份和6月份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n Protected Mountain Area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生物多樣性保護四區,IF=0.9)和《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生物二區, IF=3.9)上。碩士生徐佳蘋、博士生譚筱彩分别為第一作者,蔣愛伍教授為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項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460567,31870370)資助。
論文鍊接分别為:https://dx.doi.org/10.1553/eco.mont-15-1s38和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3.e0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