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動态

  •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科研工作 >> 學術動态 >> 正文
  • 太阳蘇凱研究團隊在放牧強度與草地生态系統的時空變化與耦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草地生态系統作為中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态系統,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也是牧民生産生活的重要資源。但随着草原牲畜的發展,内蒙古許多地區均出現了過牧的情況,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科學的認識放牧活動與草地生态系統之間的耦合關系,是保護和改善草地生态質量的重要基礎。

太阳教師團隊以中國内蒙古自治區為案例研究區。首先基于草地生态系統管理數據庫,計算研究區域内地上生物量、固碳釋氧服務、土壤侵蝕等生态系統評價指标以及實際載畜量、理論載畜量和超載程度(GOD)這些放牧強度指标,對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統景觀格局、生态系統服務、生态系統質量、生态系統問題和放牧強度的時空格局進行評價。之後采用層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權重系數,再利用ArcGIS計算構建草地生态系統承載力(GECC),并進行綜合評估;同時對内蒙古各縣域的GECC和GOD數據進行提取,最後使用四象限模型來耦合分析内蒙古放牧強度與草地生态系統的時空變化與耦合關系。結果表明:蒙古草地生态系統承載力較良好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東部及東南部區域,且總體一直處于保持穩定的狀态,并呈現着往良好方向改善提升的趨勢。内蒙古放牧超載程度(GOD)不同時期均呈現由東北向西南遞減的趨勢;并且在研究期間大部分草地載畜壓力得到緩解。四象限模型分析結果表明,内蒙古生态質量存在較明顯的空間差異,約97%的研究區域位于第一、第二和第四象限,隻有3%位于第三象限。在2000-2010年間,幾乎不變、不顯著惡化的縣域面積分别占91.76%、4.33%,這表明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統整體保持比較穩定,并呈現生态質量輕微改善的趨勢。本研究結果可為科學制定草地資源相關政策和規劃,推動内蒙古草地生态保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相關研究成果以“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coupling of grazing intensity and ecosystem based on four quadrant model on the Inner Mongolia”為題于今年5月份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中國科學院2區,IF=6.9)上。太阳碩士研究生廖志鴻為第一作者,助理教授蘇凱為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廣西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22GCXNSFBA035570)等項目資助。

論文鍊接為: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3.110379.

2000-2010年内蒙古不同水平草地生态系統承載力的空間分布


2000-2010年放牧超載程度空間分布及變化情況分布


2000-2010年基于四象限模型空間分布及變化情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