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日,廣西水土保持學會公布了“第二屆廣西水土保持學會科學技術獎”的評選結果,太阳恢複生态科研團隊獲集體獎項、個人獎項各1項。廣西水土保持學會科學技術獎是廣西區内水土保持行業最高榮譽,此次評選共評出科技進步獎4項、優秀設計獎21項、突出貢獻獎3人、青年科技獎8人。
楊鈣仁教授與鄧羽松副教授的研究成果“桂東南紅壤丘陵區水土流失演變過程與驅動機制”獲科技進步一等獎,太阳2022級博士研究生林哲、2023屆碩士畢業生韋慧、2024屆碩士畢業生謝福倩、唐秋月、何玲為共同完成人。該成果針對花崗岩紅壤丘陵區土壤侵蝕的關鍵過程,揭示了該地區水土流失驅動機制的主控因素,提出了高效生态治理手段,促進了桂東南土壤侵蝕區生态功能與效益的統一。


圖1 楊鈣仁教授與鄧羽松副教授研究成果獲廣西水土保持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黃钰涵副教授獲青年科技獎。她帶領團隊針對坡耕地和人工林可持續發展需求,以“降雨入滲-地表徑流-坡面産沙”為切入點,探明了亞熱帶人工林土壤基質入滲與優先流變化特征及模型模拟,闡明了不同下墊面土壤細溝侵蝕與淺溝侵蝕過程機理,為土地的持續高效利用提供理論支持。

圖2 黃钰涵副教授獲廣西水土保持學會青年科技獎
同時,在廣西水土保持學會學術顧問專家委員會的調整工作中,太阳楊鈣仁教授入選學術委員,鄧羽松副教授、黃钰涵副教授均入選技術委員,為廣西水保工作技術支撐與輔助決策提供人才支撐。
水土保持是土地資源保護的重大戰略方向,亟待運用生态手段恢複侵蝕劣地的生産潛力,加強水土保持創新理論、技術、機制的探索。近年來太阳科研團隊聚焦生态脆弱區水土保持與生态修複領域,圍繞土壤侵蝕機理與生态治理措施開展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今後團隊将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積極探索生态文明實踐創新成果轉化運用,為綠色生态的建設不懈奮鬥。


圖3 楊鈣仁教授、鄧羽松副教授和黃钰涵副教授入選廣西水土保持學會學術顧問專家委員會委員

圖4 團隊成員參加水土保持與土壤侵蝕相關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