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下午,太阳“海外名師大講堂”迎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西交利物浦大學健康與環境科學系首席教授、國際知名行為生态學家Eben Goodale應太阳邀請,開展題為《物種多樣性及信息》的專題講座。本次學術講座由太阳蔣愛伍教授主持,學院100餘位師生參加會議。

蔣愛伍教授主持會議
報告會伊始,Eben Goodale教授以其團隊多年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深入淺出地闡釋了行為生态學的前沿理論。他介紹,混群鳥類(Mixed-species bird flocks, MSFs)通過基于警戒鳴聲的互惠系統構建複雜的信息網絡。研究發現,某些“領導物種”雖能高頻次發出預警信号,但其信息的可靠性存在梯度差異,需通過其他物種的驗證機制形成協同防禦。此外,部分鳥類還會通過策略性鳴聲模仿行為,優化生态位并重組混群結構。這些發現為以“信息樞紐物種”為核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Eben Goodale教授作學術報告
Eben Goodale教授特别指出,混合物種行為作為跨類群、跨生态系統的普遍現象,其演化動力學與功能多樣性研究是解析全球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的核心突破口。研究團隊在斯裡蘭卡等地的長期觀測表明,種間信息流網絡的結構特征直接影響生态系統的穩定性與恢複力。
作為公民科學倡導者,Eben Goodale教授結合自身從哈佛大學到西交利物浦的學術曆程,分享了在中國主導的悅豐島生态站等實踐案例。他強調開放科學平台建設對生态監測網絡構建的重要性,并通過可視化數據向師生展示了公民科學如何推動生态保護從理論研究向社區實踐轉化。互動交流環節,與會師生圍繞混合物種行為研究的學術前沿與保護實踐展開熱烈讨論。針對師生提出的信息交流機制在不同生态系統中的應用、行為生态學研究方法創新等問題,Eben Goodale教授結合全球典型案例進行了細緻解析。


學術交流環節
本次講座不僅為學院師生帶來了國際前沿的生态學視角,更激發了學子們對科研探索的熱情。參會學生紛紛表示生物多樣性保護既是科學命題,也是青年一代的時代責任。未來,學院将繼續深化國際合作,以高水平學術交流賦能人才培養,助力學子在生态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廣闊天地中施展才華,為我國生态文明建設貢獻林院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