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教育

  •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黨建工作 >> 黨史學習教育 >> 正文
  •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曆史重大事件回顧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争取解放的鬥争。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争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

1951年5月23日,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簽訂《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協議》的簽訂,宣告了西藏和平解放。同年10月16日,人民解放軍根據《協議》規定進駐拉薩。

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的“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鬥争,在私營工商業者中開展的“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财産、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鬥争,即“三反”“五反”運動。




1953年,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的社論,指出,“1953年将是我國進入大規模建設的第一年”,将“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标志着我國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闆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的簽訂,标志着曆時3年的朝鮮祖國解放戰争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代表總人數1226人。會議制定和頒布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确立。

1955年4月18日─24日,為了争取有利于建設的國際和平環境,中國代表團成為萬隆會議的積極參與者。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率領中國代表團克服重重困難參加會議,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為會議的成功舉行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嶄新的總裝線上,被毛主席命名為“解放”牌的第一輛汽車試制成功。這标志着第一汽車制造廠的三年建廠目标如期達到,也結束了中國不能批量制造汽車的曆史。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号召開展整風運動,并發布《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5月1日,該指示在《人民日報》上公開發表。标志着“反官僚主義、反宗派主義和反主觀主義”整風運動的開始。1958年8月底,整風運動結束。

1958年4月22日,曆時9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紀念碑,毛澤東同志親筆書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将永遠的銘刻在了中國億萬人民的心中。

1959年9月25日,大慶油田被發現。大慶油田的發現,打破了中國是“貧油國”的論調。到1963年12月,周恩來自豪地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将一去不複返了。

1960年9月,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基本建成。三門峽水利樞紐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上興建的第一座以防洪為主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控制流域面積68.84萬平方公裡,樞紐總裝機容量45萬千瓦,為國家大型水電企業,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壩”。



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這表明“大躍進”運動實際上已被停止,國民經濟開始轉入調整的新軌道。

1962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批準《關于當前文學藝術工作若幹問題的意見(草案)》(簡稱《文藝8條》),内容包括,貫徹執行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方針;正确地開展文藝批評;批判地繼承民族遺産和吸收外國文化;改進領導作風;加強文藝界的團結等。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代表了中國科學技術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中國政府應越南民主共和國的請求,陸續派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鐵道兵、高炮、通信、後勤保障等部隊共32.32萬人,奔赴越南北方,幫助越南軍民取得了抗美救國戰争的勝利。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和社論《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2月8日至15日,中共中央農村政治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各中央局、省、市、縣委先後發出《向焦裕祿學習》的通知。全國掀起了向焦裕祿學習的熱潮。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于開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通知的發出标志着全國範圍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從此進入了十年動亂時期。

1967年6月17日,在我國西部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這次試驗是中國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在核武器發展方面的又一次飛躍,标志着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67年6月17日,在我國西部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這次試驗是中國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在核武器發展方面的又一次飛躍,标志着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号。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1971年10月25日,中國恢複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宣布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簽訂的《中美建交公報》标志着中國和美國之間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2年9月25日,日本内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訪問中國,雙方發表《中日聯合聲明》,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5年, 鄧小平同志以鐵路為突破口,整頓國民經濟。

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 毛澤東逝世,享年83歲。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覆滅,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1977年7月17日,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一緻通過《關于恢複鄧小平同志職務的決議》,決定恢複鄧小平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職務。



1977年9月,中國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複已經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争為綱”的錯誤提法,确定把全黨工作的着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實現了黨的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